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
 当前位置: 首页>>海外侨讯
清明:海外游子动乡思
【 发布时间:2013-04-07 信息来源:朝阳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】【收藏此页】【打印【关闭】
 
 
        古诗云,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”转眼,清明节又翩然而至。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通过祭祖活动,缅怀祖先、寄托乡愁。许多海外游子借着祭祖,千里迢迢回乡寻根,完成对“母文化”的一次回归。
  “回国”、“回家”映乡愁
  浓浓的思乡之情植根于每个海外游子心中。华人无论身处何处,总是对祖国怀有深深的思念之情。
  著名侨乡福建泉州的博物馆中,珍藏着一块折射侨乡海外游子思乡愁绪的神主牌。上面载有“共和故考四十八龄怕成陈公神主回国、回家仝奉祀”等字样。
  神主牌是父老乡亲们1952年为客死他乡的村民陈怕成设立的,意在使其魂归故里。
  陈怕成生于1905年,18岁时迫于生计到印尼谋生,再也没能回归故土。身处异乡的他思乡情切,为两个儿子取名“回国”、“回家”。
  “回国”、“回家”这两个名字代表了异乡漂泊的陈怕成浓浓的乡愁。毕生未能回归故里的陈怕成,将乡愁写进子孙后代的名字,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。
  其实,陈怕成只是千千万万思念家乡的海外游子中的一个。数百年来,华侨华人在海外拓荒,辛苦创业,不少人逝世于客居地,终生未能实现回归故土的愿望,只得将回乡心愿寄托给下一代。乡愁宛如涓涓细流般,流淌在每一代游子的心田中。
  四海同胞齐祭祖
  清明是祭祖的时机。每年清明,海外华侨华人掀起回乡祭拜祖先的高潮,表达对祖先、故土的思念。
  在不少华侨华人眼中,唯有回乡扫墓才是真正的清明节祭祖传统。每年清明节前后,许多新加坡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的华侨华人,总是不辞舟车劳顿,回乡祭祖,为先人坟墓铲除杂草、供上祭品、燃香奠酒、烧纸钱、放鞭炮等。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:不能忘记自己的“根”。
  近年来每年回广西祭祖的华侨华人在10万人次左右,呈逐年增加趋势。被誉为“中国第一侨乡”的广东江门每年回来拜祭先祖的华侨华人也达10万余人。
  从马来西亚柔佛州回到广西北流市民乐镇扫墓的陈锦华说,“五六年来,我每年清明都会回乡祭祖。因为我的‘根’在这里,无论走得多远,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家,我都是一个中国人。”
  当然,不是所有华侨华人都有条件赶在清明节回国。未能赶回国的华人便在异国祭祖:马来西亚华人清明时节扶老携幼到义山祭祖,缅怀先人;身处大洋彼岸的美国华人也延续清明节扫墓、祭祀、踏青等传统。
  年年轮回,代代相传,祭祖活动传承着中华文明之“礼仪”,是海外华人尊祖敬宗、慎终追远的体现,不管是回中国祭祀还是异国缅怀,情结难解。
  回乡为圆寻根梦
  寻根是指在异国他乡的人对家族文化的探究和对祖先的追寻。清明节扫墓、端午包粽子、中秋吃月饼、除夕包饺子等都是海外华侨华人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。因为这些节日传统就是他们的“根”——中华文化。
  清明回乡扫墓祭祖就是海外华人寻根谒祖的一种重要方式。
  前年清明节,旅居美国纽约州的老华侨叶胜有,携家人踏上回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的祭祖之旅。
  “这次回到家乡,当年的水稻田和池塘都不见了,看到的是新建的厂房、新居,还有正在兴建的广珠铁路就在村边穿过,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。”叶胜有说。
  叶胜有表示,回乡祭祖是落叶归根的体现,尽管多年在异国他乡,依然忘不了家乡的一草一木。希望孩子们不要忘记故土,为家乡的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报答家乡父老乡亲。
  落叶归根是每一个海外游子心中的梦。无论走多远,游子的“根”永远在中国,永远不会忘记所生所长的这块土地。寻根的本质就是回归“母文化”。通过寻根,海外华侨华人再次确认了其“华人性”,完成身份的回归和文化的传承。中华文化之河得以在海外流淌不息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  转自:中华侨网 http://huaqiaowang.org/showNews.php?articleid=1265

北京市朝阳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版权所有 热线电话:010-65094371  通讯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五条8号 邮编:100026
北京市朝阳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办公室 传真:010-65094093 E-mail:cyql@bjchy.gov.cn